罗战友,男,1974年12月出生。博士后、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重点层次和第一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优秀博士后,浙江省首届“十佳”青年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省级土木工程一流学科及硕士学位点的负责人。主要从事隧道工程、城市地铁及地下空间开发技术、岩土工程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主持和承担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仪器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省部级基金6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5项。
标志性项目和成果
1、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基于粗糙度系数快速测量技术的结构面抗剪强度评价与应用,国务院,2011,排名2/6。
2、 基于应力及尺度耦合因素的典型形貌特征结构面抗剪强度应力效应机理研究(批准号:415722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6.1-2019.12,主持。
3、 软土地区考虑施工顺序及遮栏效应的静压群桩挤土效应的试验及理论研究(批准号:5070809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1-2010.12,主持.
4、 一种基坑承压含水层降水井封堵方法,发明专利,2017.6,专利号:2015109078858,第一。
5、 静压管桩的多级伸缩送桩装置,发明专利,2017.5,专利号:2015109012687,第一。
成长感悟:汗水和坚持是人生路上的金钥匙,只要拥有,过了这道坎,前面一片天。
对大学生成才寄语:与其相信机会,不如相信自己;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提高自己。

施德法,男,1960年8月出生,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工,浙江科技学院建工学院教授、浙江省风景园林专家咨询小组成员。先后在浙江农林大学、原林业部华东规划设计院、金华市建设局、金华市古子城管委会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历史城镇保护等工作,曾任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际茶花协会中国区域秘书长,中国公园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施德法教授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先后开设主讲《景观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管理》、《规划理念与实践》、《历史城镇保护》、《城市生态学》、《中外建筑史》、《地域建筑文化》等课程,从教数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园林绿化方面的优秀人才和技术骨干。
他积极承担各项规划设计任务和科学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普陀山、莫干山、楠溪江、双龙洞、龙游石窟等风景名胜区及浙江、福建等地的森林公园、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工程管理工作,主持或参与了“浙江森林景观”、“沿海防护林”、“盆景技术”、“茶花繁育与栽培”、“历史城镇保护”等课题的研究,发表各种研究论文50多篇,编著出版了《中国茶花文化》、《中国茶花名园》、《中国长三角盆景》、《中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古婺遗韵》、《看图养茶花》、《金华园林志》、《观赏荷花睡莲》等多部专著,为城乡建设、城镇规划、园林绿化、花卉盆景、古城镇保护和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做出了贡献。
成长感悟:
志存高远,鹏程万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对大学生成才寄语:
培养高素质前瞻性人才是我们的任务,成为高素质复合型的创业人才是你们的目标;老师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希望通过你我的共同努力,为国家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
塑造创新人格,培养探索精神,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文献民,男,1962年10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1984年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1999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学位。
从事高等教育28年,主讲过本科生《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有限元及程序设计》、《钢结构设计原理》和《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等基础和专业课程,主讲过硕士研究生《结构动力学》、《计算结构力学》、《高等钢结构》等学位课程。
从事工程结构和地下工程的静、动力学理论研究工作,参加过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取得过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所做的“零膨胀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等效模型研究”课题不仅解决了零膨胀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的构成方法,而且建立了相应的构件等效模型,解决了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组成的结构的力学计算和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过复合材料的可视化设计方法,这些方法和模型已经在大型卫星结构设计中得到了应用。合作出版专著两部,发表论文20余篇。
夏建中,1965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国际处处长。1997年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浙江科技学院工作,2001年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现任浙江省建筑业协会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杭州市结构与地基处理学会理事,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软粘土力学、基础工程和环境岩土工程的教学及科研工作。负责和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发表EI收录论文二十余篇,负责和参与数十项深基坑、地基处理、结构与地基加固工程项目的设计、监测和咨询工作。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
杨建辉,男,1965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浙江科技学院人事处处长,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1989年和1990年获校级优秀教师称号,2006年获得校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称号。杨建辉教授从事教学工作二十余年,热爱教育教学工作,以培养全面发展和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将专业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在教学工作上,杨建辉教授讲授了《岩石力学与工程》、《岩体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地下结构静力计算》、《地下工程测试技术》等课程。杨建辉教授在科研工作上积极进取,密切关注学科发展方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科研课题。近20年来研究方向是隧道等地下岩体工程灾害发生机理和控制技术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是现场试验、物理模拟、数值分析和理论研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方向在浙江省高速公路隧道的支护设计、施工中获得应用,并获得浙江省科技厅重点计划项目支持。主持完成多项纵向科研项目,其中基金类项目2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专业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6篇EI收录,出版专著《基于岩体结构分析的煤巷锚杆支护技术》,参编4部。参与获得河北省、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次。
在党务管理工作上投入大量精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结合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开展党建工作,为建工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在日常事务处理中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秉公办事,公平公正。平时关心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发展,在能力范围内为教师成长创造条件。
成长感悟:德以立身,勤以立业
对大学生成才寄语:阳光、乐观、坚持才是成功之道
张云莲,女,1968年出生,博士,教授。主讲土木工程材料、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为校级优秀课程《土木工程材料》负责人。主持和承担了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厅级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EI收录6篇,参编教材3部。2002年获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2004、2007年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各1项。2001年入选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3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7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2008年入选浙江科技学院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1年获DAAD资助赴德国奥登堡应用科学大学材料检测研究所合作研究3个月,2012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访学9个月。
研究方向: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耐久性、固体废弃物在新型建筑材料中的资源化利用。
程泽海,男,1967年10月生,博士、教授,浙江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现为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中国力学学会会员, 浙江省建筑学会会员,浙江省建筑行业协会地下工程分会会员。主讲《结构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地基处理》和《桩基工程》等课程,教学效果良好。长期从事土的本构关系、土工数值方法、岩土工程灾变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主持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完成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完成上海世博变桩基工程、上海外高桥锅炉桩基设计、华能电厂桩基工程设计咨询、浙江台缙高速公路路基处理、20余项基坑围护设计等重大工程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9篇。曾获浙江省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2002~2004年度地基基础领域优秀学术论文”奖。

E-mail:fangchengr@163.com
宋亚丽,女,1974年11月出生,博士、副教授。她工作兢兢业业,为人踏实可靠。在教学工作上,她勤勤恳恳,承担了给水排水专业的教学任务,主讲《水质工程学》(上)、《水的特种处理》等课程,教学业绩较为突出。
在科研工作上,她主要从事给水处理的研究,她主持了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已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5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1篇。
在管理工作上,她担任给水排水092班的班主任。
成长感悟: 以平常心做平常事
对大学生成才寄语: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